2011年3月11日,驚悚的災難片真實在東日本發生,人類歷史會記得大自然這撼動人心的一天—9.0級的巨大地震以及10公呎高大海嘯造成了房屋損毀、家園破碎、萬人失蹤、數千人罹難的慘劇,核電廠爆炸造成輻射外洩,隨風飄散的輻射塵更將災難提升到世界問題。
天災與人禍夾擊我們高度文明發展、經濟、社會穩定的鄰國日本,我們從災民隨身的數位影像紀錄中看到那奔騰的海嘯長驅直入,許多汽車隨水漂盪,沒多久,房屋也隨著大水沖刷而流走,….透過影像,大家彷彿直擊現場,這是2004年造成至少22萬人死亡的南亞海嘯時所沒有的共同記憶與創傷,直到日前,許多人才突然明白,天災人禍不止發生在所謂「低度開發國家」、「不進步地區」,住在台灣,特別是都會區的我們,通常無法想像進步如台灣,怎麼可能會有乾淨飲水缺乏、育嬰用品不足和災後長時間等待恢復生活秩序的可能,然而殷鑒不遠,在這次日本震後的後續災難處理上,我們見到了人性的美善、看見了品格的價值和教育的力量,但是也看到了人類的極限和過度發展導致的極限和困境。在這樣的災難中,身為母親團體的我們,可以做什麼呢?作為一個母親,我們能夠決定什麼呢?
或許在災區搜救還未完成的現在,在急難救助之外,談論「珍惜地球資源,回歸自然哺育」雖然真實又感覺似乎太遙遠,但是身為孩子最親密的養育者、身兼家庭教育者、家庭主要採買者的我們,不要忘了大自然給我們上的這一課。
您知道捐贈嬰兒食品有可能更大傷害嗎?
嬰幼兒在災難發生時是最脆弱的一群,特別容易遭受營養不良及傳染性或腸胃道疾病的侵擾,多數急難狀況下,沒有乾淨的飲用水和適當的消毒工具,沒有經過規範和評估的嬰兒配方奶捐贈可能造成更多的災害和問題。2006年印尼尼日大地震後,捐贈的嬰兒配方奶粉隨著救援分送給兩歲以下的嬰幼兒, 75%的嬰兒照顧者拿到捐贈的嬰兒配方奶,導致許多餵母奶的嬰兒也使用嬰兒配方奶。有收到嬰兒配方奶粉嬰兒的腹瀉發生率(25%)是沒收到奶粉嬰兒發生率(12%)的兩倍。
在危及的情況下,應該考慮到一些有關於嬰兒餵食的重要事實:
1. 災區沒有乾淨的飲水
2. 災區沒有可供消毒的環境
3. 不可能確保有乾淨與消毒過的餵食器具
4. 嬰兒與小孩已經很虛弱且受到驚嚇
在這樣的情況下,提供嬰兒配方奶及其他奶粉或粉末狀食物,很可能會造成更多傷害而沒有好處。
最好是提供食物給嬰兒﹙一歲以下的寶寶﹚的母親,並鼓勵這些媽媽親自哺餵她們的寶寶母乳,哺餵母乳可以安撫寶寶,且提供寶寶抗體,讓寶寶免於感染。
哺餵母乳也會幫助媽媽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放輕鬆,同時讓他們覺得自己有能力可以控制事情、有力量和滿足。
以下是一些對危急情況下,母乳哺育常有的疑慮:
「營養不良的母親無法哺餵母乳」
事實:營養不良的母親可以哺餵母乳,但母親需要額外的食物與水份,特別是對她們頻繁地餵奶的支持,「餵飽媽媽,讓她們能夠哺餵她們的寶寶。」
「媽媽以為無法製造足夠的奶水給寶寶」
事實:媽媽只要按照寶寶的需求頻繁地餵奶,她就會製造足夠餵寶寶的奶水。她的乳房也許看起來軟軟的,但是會製造奶水。
「壓力讓媽媽不能製造奶水」
事實:壓力不會讓媽媽停止製造奶水,但可能會暫時阻礙噴乳。儘可能製造一個讓母親能放鬆的環境—一個受到保護的地方、母嬰在一起的帳篷、來自其他婦女的支持並讓嬰兒繼續吸吮,好讓奶水再下來。
「如果寶寶腹瀉應該停餵母奶」
事實:母乳可以幫助腹瀉的寶寶復原,如果寶寶腹瀉不要停餵母乳。
「一旦停餵,就不能重新再餵奶」
事實:如果媽媽停餵,通常都可以再重新開始哺餵,她需要協助去鼓勵寶寶再吸吮。這通常要花一個星期或更久的時間去重新開始,這個過程稱為再度泌乳。
「當媽媽遭到劇變,她就無法餵奶了。」
事實:遭逢劇變的經歷不會讓奶水壞掉或者傷害餵奶的能力,但遭受劇變的婦女更需要特別的關照及支持,可能有些傳統的做法能讓婦女在災難後重新振作、再度餵奶。
資料來源:國際嬰兒食品行動聯盟/國際守則文書中心
更多資訊:
Infant Feeding in Emergencies (IFE) Core Group http://www.ennonline.net/ife/
文:台灣母乳協會 高宜伶Gloria, 洪櫻瑜littlefish